哭墙
【拼音】-
【基本释义】 中文:哭墙 又称:西墙 英文:Wailing Wall 希伯莱文:Hakotel 规模:长52米,高19米 哭墙,希伯莱文Hakotel,又称“西墙”,一说原文是Occidental,意为欧洲之墙,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即是欧亚分界线。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详细解释 历史 回溯历史,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十九年,大希律王于旧址重修圣殿,称“第二圣殿”。公元70~135 年﹐罗马皇帝三次远征耶路撒冷,将耶路撒冷全城夷为平地﹐屠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幸存者复又被虏为奴。罗马皇帝宣布永远放逐犹太人。自此,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饱受欺凌与歧视,历经无数的颠沛与流离﹐在漫长的兩千余年里,犹太人成了没有家园的浪子,四处离散、惨遭屠杀……直到1948年才重建以色列国。 据说,在所罗门圣殿被罗马人焚烧時,犹太人面对坍塌的大殿和残垣断壁,聚集在西墙下失声恸哭。期间,有人看见有六位天使也坐在一面残墙上哀声哭泣。天使的泪水渗入石缝﹐从而使圣殿废墟的残壁永远不倒﹐见证着這段苦难与悲剧。今日的“哭墙”,已是当年圣殿的唯一遗迹,面对这面悲情记忆的历史之墙,苦难的犹太人怎能不悲从心起,辛酸落泪呢?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犯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直到如今,哭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