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
【拼音】xū zì
【基本释义】 古人称没有很实在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跟“实字”相对)。也叫虚字眼儿。
【详细解释】
(一)、即虚词。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
《朱子语类》卷六七:“且如解《易》,只是添虚字去迎过意来,便得。今人解《易》,迺去添他实字,却是借他做己意説了。” 宋 楼昉 《过庭录》:“文字之妙,只在几箇助辞虚字上……助乱虚字,是过接斡旋千转万化处。” 杜甫 《峡口》诗 清 仇兆鳌 题解:“诗句中用虚字,贵乎逸而有致。 谢朓 诗‘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不如 老杜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二)、无用的赘字。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参见“ 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