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儒
【拼音】shù rú
【基本释义】 旧时对读书人的蔑称。
【详细解释】
(一)、对儒生的鄙称。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駡曰:‘竖儒!夫天下同苦 秦 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 秦 ,何谓助 秦 攻诸侯乎?’” 司马贞 索隐:“竖者,僮僕之称, 沛公 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唐 权彻 《题沉黎城》诗:“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袁绍 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 清 孙枝蔚 《览古》诗:“所恃楫与秩,岂知皆竖儒。”
(二)、有时用以谦称自己。
《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李贤 注:“言如僮竖无知也。” 清 杨绳武 《孝陵》诗:“竖儒瞻拜旧山陵,落日平芜百感生。”